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合理提高玉米种植密度,创建高质量的群体冠层结构,对玉米高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不同的玉米品种丹玉311(普通品种)和良玉99(耐密品种),设置3个种植密度,并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群体冠层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密植条件下,不同的玉米品种均能获得较好的籽粒产量。良玉99的穗位高度和植株重心高度较低,这一特性有助于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在增密条件下,良玉99的叶面积指数增幅显著,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值得注意的是,增加种植密度虽然能提高产量,但也会相应增大植株倒伏风险。对此,耐密品种需要根据品种特性进行适宜的增密处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优势。
在合理范围内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手段。为探究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设置4个不同的密度处理,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产量与种植密度、秃尖长、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当种植密度达到82 50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12 513.91 kg/hm~2。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玉米种植密度提供参考。
明确高粱不同叶位的叶片对籽粒灌浆与产量形成的贡献,以期为少茎节数紧凑型高粱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高粱品种辽杂61为材料,设置3种剪叶处理:仅保留第1~10叶位的单片叶以定位核心功能叶;仅剪除第1~10叶位的单一叶片以评估关键叶的剔除效应;分别剪除下部叶(第6~10叶)和上部叶(第1~5叶)以比较不同叶区叶片的功能差异。结果表明,第3~4叶对产量贡献最大,单独保留第3~4叶时产量保持率最高,剪除第3~4叶则穗质量与千粒质量显著降低;去除下部叶(第6~10叶)对产量影响较小。综上可见,抽穗后的高粱产量主要依赖上中部叶的光合产物供应。研究结果可为高光效、少节位高粱品种的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受环境因素和自身生长发育需求的影响,水稻对不同形态的氮素吸收和利用存在显著差异。以杂交水稻品种辽星1号和沈农265为供试材料,设置5种不同形态外源氮素处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总施纯氮量195 kg/hm~2、基蘖肥与穗肥比例6∶4,考察不同形态外源氮素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蘖肥时期单一施入铵态氮,在穗肥时期施入1∶1混合的铵态氮与硝态氮,水稻增产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在大田生产中推广应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对实现粮食增产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玉米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重视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为研究不同的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调查2021年瓦房店地区的玉米产量。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区与培肥改良试验区的玉米籽粒产量和秸秆产量均明显高于长期不施肥区;虽然只有约1/3的培肥改良试验区的调查点产量超过常规施肥区,但从长远看,有机肥培肥可为玉米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助于解决因过量使用化肥而导致的土壤问题。
为探讨秸秆还田与微生物菌剂对亚表层土壤中氨基糖含量的影响,设置秸秆立秆还田施用菌剂(SMB)、秸秆立秆还田(SR)、秸秆不还田施用菌剂(MB)、秸秆不还田(NS)4个处理,并调查各处理下的土壤氨基糖、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碳(MBC)、植株在不同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及玉米产量情况。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中SMB处理下的氨基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SMB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碳含量;与SR、MB、NS相比,SMB处理下的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4.46%、15.14%、18.33%;秸秆立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能够提高土壤氨基糖含量,并促进土壤中的有机物向玉米籽粒转移,从而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
聚焦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通过分析2000—2022年辽宁省各地区的化肥施用量、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等数据,系统探讨化肥施用量与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化肥效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和实地踏查的方式对辽宁省农业生态系统中的5种主要外来入侵植物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物种科属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和所分布的生境类型等。结果表明,5种主要外来入侵植物隶属于4科4属,均起源于美洲,均为1 a生草本植物;每种所分布的生境类型及占比有所不同,但均在旱地和村庄用地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可见,辽宁省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区域类型较广,应继续加强动态监测与日常防控,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以保护当地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
辽东栎作为重要的乡土树种,其育苗质量影响着抚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系统阐述辽东栎育苗技术要点,对选种、播种、苗期管理、苗木培育与出圃等关键环节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提升抚顺地区辽东栎育苗效率与苗木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为丰富辽宁省树莓品种结构,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先后从中国林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引进12个秋果型树莓品种,并对其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12个秋果型树莓品种在熊岳地区均可正常生长发育;综合分析农艺性状等指标,发现海尔特兹、D和如贝表现较好,可在辽宁地区进行推广。
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对玉米生产具有严重威胁的病害,在全球玉米种植区域广泛分布。深入剖析玉米茎腐病的研究现状,详细阐述其病原菌种类、发病规律、致病因素及抗病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针对该病害提出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有效控制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传播、保障玉米的产量与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大豆易受多种病虫害威胁。介绍该模式下10种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提出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相结合的防治方法,以期为保障大豆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
人工配制水稻育秧营养土时,容易出现土、肥、药搅拌混合不均匀的问题,导致营养土质量不均,所育秧苗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水稻机械插秧要求,严重影响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对此,设计一种水稻育秧营养土混合作业装置,以实现土、肥、药的机械化搅拌混合,解决传统人工配制营养土时常见的混合不均问题。
龙胆草是重要的中药材品种,由于其生产作业环节多,传统的人工种植不仅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而且产品质量不稳定。概述推进龙胆草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必要性,介绍抚顺地区龙胆草生产的主要配套装备和全程机械化技术要点,分析应用全程机械化的综合效益,以期为龙胆草产业发展提供装备支撑。
分析国内外残膜回收机的研究现状,探讨适宜辽宁省使用的残膜回收机类型,介绍辽宁省普遍应用的收获后和播种前残膜机械化回收方式,以及耙齿式、旋齿式、铲起式、伸缩齿式、秸秆粉碎残膜回收一体机等机型的结构、作业过程、优缺点,以期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参考。
玉米是辽宁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但传统种植模式容易引发土壤退化、秸秆处理不当等问题,现有秸秆还田模式也存在缺陷。为此,研究提出玉米秸秆错位覆盖技术,并在辽宁省调兵山市设置试验,对比该技术与传统全覆盖、裸地模式的效果。结果显示,错位覆盖能提升地温、优化土壤含水率,出苗率达91.00%,产量达785 kg/667 m~2,综合成本较传统全覆盖降低20.00%,可破解“地温—水分—结构”协同难题,为玉米可持续生产提供支撑。
随着计算机与传感器技术的迭代升级,无人驾驶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阐述国内外农业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现状,详细介绍其核心功能,多维度分析其应用“瓶颈”,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推动农业无人驾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梳理无人机变量施药系统架构、施药决策和施药控制技术,分析无人机变量施药技术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硬件完善、信息感知、智能化决策等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旨在为无人机变量施药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为应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的问题,提出基于生态耕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研究构建了种养结合循环体系、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和土壤健康培育方法三大技术支撑,深入探讨了耕作制度优化设计、养分精准调控策略和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等耕地质量提升路径,旨在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不仅关系到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也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随机抽检30 779份蔬菜样品,包括白菜、芹菜、辣椒和韭菜,采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对常规农药残留含量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辣椒和芹菜的农药残留量和使用农药种类显著高于白菜和韭菜,可能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
甜玉米籽粒糖分是决定其鲜食口感、加工品质及市场价值的核心指标。介绍甜玉米籽粒糖分组成、积累动态及影响因素,阐述参与糖分积累的关键酶及其作用机制,探讨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研究及栽培管理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甜玉米新品种选育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为缓解国内大豆供给不足的压力,辽宁推广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分析辽宁地区大豆和玉米种植概况,从种植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配套农机等方面介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以期提高辽宁地区大豆和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
辽宁作为农业大省,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0%,而机械化种植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途径。分析辽宁玉米机械化种植现状,包括发展历程,整地、播种、施肥等技术特点及较高的机械化水平,阐述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显著效益,指出其面临的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作业成本高、人才短缺及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等挑战,并提出了优化装备、降低成本、培养人才和推进土地集约化等应对策略。研究旨在为辽宁玉米机械化种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智慧农业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以本溪亚东菌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在香菇种植中应用智慧农业的建设实践及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指出在技术、人才、资金层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旨在为食用菌产业智慧化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机械化收获对根茎类中草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阐述相关收获机械的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介绍我国收获机械的主要类型和研发难点,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旨在推动根茎类中草药机械化收获技术更新换代,促进我国中草药产业快速发展。
黑土地是珍贵的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好黑土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梳理辽宁省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做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方法和路径,以期为辽宁省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切花菊产业具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投入少、效益高的特点,为区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路径选择。阐述岫岩满族自治县出口切花菊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促进当地出口切花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自实施以来,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及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粮食主产区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影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补贴政策、加强服务主体培育、完善服务监管等建议,以期进一步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粮食主产区农机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分析辽宁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引导、促进农机安全生产相关政策,探索新时期农机监理工作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推动全省农机现代化全面发展。
名特优新农产品是重要的农产品区域品牌。阐述辽宁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概念及发展现状,基于覆盖全省的调研数据,分析产品类别、各市数量分布等情况,指出发展中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支撑标准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标准体系等对策,以期为辽宁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提供参考。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支撑。深入剖析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总结当前存在的诸如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从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产业融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旨在推动我国农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回顾我国农耕文化历史,分析农业遗产文脉传承的重要性。把农业遗产文脉与乡村文化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借助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开发以农业遗产文脉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与文化旅游项目,可使农业遗产文脉在新时期的文化市场中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有助于提升其文化影响力与社会知名度。
新时期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阐述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意义,分析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创新科研管理的措施,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开展高质量的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档案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探讨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分析当前人员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以期为人事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提供借鉴。
工会作为科研单位内部的重要组织,承担着维护职工权益、促进职工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多重职责。然而,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研环境的不断变化,科研单位的工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明确科研单位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其中常见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和改进科研单位工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推动科研单位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农业企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与先锋队。地方国有农业企业作为行业头部力量,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和服务城乡居民“菜篮子工程”的重担,因此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干部人才队伍,强健人才“第一资源”尤为重要。基于组织人事视角,探析地方国有农业企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对策,提出加强业务训练和实践锻炼、深化岗位锻炼和考核管理、注重结构优化和梯队建设、着力业务培训和专业培养等措施,以期为地方国有农业企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做好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对于提升农业科研效能、助力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管理面临的困境,并多维度探索突破路径,以期优化农业科研管理模式与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筑牢支撑,进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正>《农业科技与装备》是由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办的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21-1559/S,双月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所刊稿件均收录于知网、万方、维普、龙源和超星数据库。《农业科技与装备》杂志聚焦农业、农机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研发成果,择优刊登具有学术性和技术性的论文,重点满足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农机)推广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需求。主要栏目有:1)品种与栽培;2)土肥与环境;3)林学与植保;4)畜牧与水产;5)农业工程;6)技术推广;7)论坛交流。来稿要求内容简明严谨,立论正确,论据充足,文字简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晰,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